皇台传播凉州文化:古国凉州的大佛气象(上)

 凉州文化    |      2019-08-22



古国凉州的大佛气象(上)


01


   攀上天梯山东口,涵煦着天光云影的黄羊河水库盈目而来。隔岸的山岭在晴阳下静穆着,层叠堆涌的岩峰形成的褶皱,宛如水面上晃动的波涛,有着铅笔画般清晰的纹理。脑海里涌出孩提时吟唱过的歌谣,“张义堡,水湖滩,大佛爷手指磨脐山”。于是开始臆想,隔岸的山岭是否就是传说中的磨脐山?





    史载,张义堡应该叫“张掖堡”,原为西汉武威郡下辖十县中的张掖县,因凉州方言中的谐音而讹为“张义堡”了。张义堡西南方有一条名为双龙沟的河川,顺着河川就可走到大雪山金龙岭下,翻过金龙岭便直达古代的西平(西宁)。东晋十六国时期,南凉王秃发褥檀兵败姑臧,沿此古道退归西平,北凉王沮渠蒙逊又沿此古道进兵攻打南凉。原来,张义堡双龙沟古道便是北凉与南凉陈兵鏖战的主要通道。



   水库边上有一个绿树环合的村庄,名叫灯山村。来到村里,我再次听到那个古老的传说。有一位国王率兵征战青海,路过东山,遇一山寺,便想入寺讨碗水喝。一位僧人将一钵泉水恭敬地递与国王。国王端水欲饮,忽见钵中映出一尊佛像。抬头观望,但见对面山崖上一尊大佛面南而踞。国王以之为祥兆,挥兵南进果大胜而返。凯旋后广招能工巧匠,在石佛显现处开窟造像,并且把当初显佛的山寺题名为大佛寺。




  无疑,这个传说中的国王就是北凉王沮渠蒙逊。而我,正是为了寻觅北凉王的历史遗迹而来的。


   沮渠蒙逊是古郡张掖人,虽为北方匈奴,却博览史书,颇晓天文历法。建立北凉后,采取安民修政方针,北凉国力生产迅速提高,后成为河西一带最强大的王国势力。后来,沮渠蒙逊从敦煌迎请高僧昙无谶抵达姑臧,翻译佛经。又召集本邑高僧昙曜及能工巧匠开凿石窟,大造佛像。令我感佩的是,作为游牧民族首领的沮渠蒙逊竟能积极吸纳中原文化的精华,再度使凉州成为繁荣富庶的河西大邑,从而成为西北地区除长安之外的又一个佛教文化中心。


   来到天梯山,我只有一个单纯的心思,就想寻找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北凉王留存于此的历史遗迹。



02



    穿过一个不长的隧道,走过一截依山傍崖的栈道,在碧波荡漾的高峡平湖中现出一道气势如虹的围堰,天梯山石窟便在眼前。站在围堰上,瞬时感觉一个形象丰满的北凉王就立在了我的面前。



    沮渠蒙逊受母亲影响而开始尊崇佛学,成为北凉王后基于孝悌之道和治国之略便在大梯山开凿石窟。《重修凉州广善寺铭》载,明朝正统十年,天梯山石窟尚存二十六处。由于石窟地质疏松,历次地震中屡有损毁,现存石窟仅十八处。第一窟开凿于北凉时期,窟室平面呈方形,覆斗形顶,中心柱窟。开凿石窟不久,其母病逝,沮渠蒙逊特以自己的形貌在窟中雕凿五米高石像一尊,面向佛祖,做伏身泣涕之状,表示忏悔和悲伤。石窟第四窟是北凉壁画最为集中的一处。窟内中心柱北向面中层龛外左侧雕刻一具体态优美、色泽艳丽的北凉菩萨,双手合十胡跪的样子。所绘供养菩萨皆为短发,带有光晕,有着胡人样貌。她们姿态各异,持花、徒手或坐或跪于莲台之上,作舞蹈状,各不相同。北凉壁画人物造型体态健硕,用晕染法来表现立体感,有着典型的河西少数民族特点,风格独特,极为珍贵。




    寻觅北凉王留存于此的历史遗迹,我能强烈感知到北凉佛教氛围的隆盛与浓烈。令人惊叹的是,北凉建造佛像的僧人和工匠竟达三千多人,后又在北凉全境开窟造像,先后开凿了张掖马蹄寺石窟、金塔寺石窟,酒泉文殊山石窟、昌马石窟及榆林石窟等,这些石窟均具“凉州模式”。


    二百四十多年后,一位大德高僧从终南山出发,越秦岭,涉渭水,从金城关渡过黄河来到凉州,拟穿越河西走廊往西域寻经觅法。当他寓驻大佛寺,看到天梯山佛窟极为震撼。遂耽留凉州,遍览河西石窟。这位高僧便是初唐著名佛学家、南山律宗创始人道宣法师。数月后,道宣离开凉州,后在《集神州三宝感通录》中发出千古感叹:“凉州石崖瑞像者,昔沮渠蒙逊以晋安帝隆安元年,据有凉土三十余载,陇西五凉斯最久盛!”




    如果以历史大眼光来审视,沮渠蒙逊治理王国的功绩根本也不能和秦汉唐宋大帝相比,却独因凉州石窟而彪炳史册。他以开凿石窟为举措,将佛教文化的遗迹洒播民间,因而形成了强大的生命传承力量。(未完待续)